疑病是對自己的身體過分關注,不切實際地解釋軀體正常的感覺為異常等,并深信患了嚴重的疾病,而感到十分煩惱或恐懼不安。他們對自己身體的微小變化異常敏感,并對其加以夸大或曲解,并成為患了嚴重疾病的依據。常各處求醫,迫切要求治療,雖然各種檢查結果與患者申訴不符,醫生的解釋和保證仍不能消除他們認為患病的觀念。他們是醫院的常客,終年光顧在各大醫院之間,求醫尋藥。疑病是相信自己患了某種疾病,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過分關注。
表現為對身體任何輕微的變化都特別注意,注意自己的心跳、呼吸、大小便、性功能、血管搏動,甚至關注面色、膚色或指甲中的斑點。他們的思想和言語完全集中在癥狀上,而對自己身體以外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等從不涉及。他們有強烈的偏執觀念,確信自己已患有某種而實際并不存在的疾病,對這種認識持固執的偏見。
對醫生的檢查診斷持懷疑態度,要求進行無休止的檢查。他們經常因達不到自己的意愿而焦慮,或者擔心患了不治之癥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療而惶惶不安,甚至出現嚴重的恐懼。疑病多慮、擔心、猜疑、恐慌的特點,使患者對其產生負性評價,如:
“我身體難受,真的患病了。” “總覺憋氣,我活不長了。” “某人日漸消瘦,得的是癌癥。我近期也瘦了,一定也是癌癥。”
“經常頭痛、頭暈,一定有毛病,必須再好好查一查。” “總是胃部隱隱作痛,又查不出問題來,一定是患了某種嚴重的疑難雜癥。”
太原心理咨詢師指出:……
疑病所造成的焦慮和擔心由于涉及到生存而異常強烈,這種強烈的情感會使病人更多地去關注身體上的不適,因而對輕微的不適感也會異常敏感,從而感受到不適感的強度及頻率會大大增加。另外,由于病人的注意力過分集中在出現異常的部位,在情緒轉移的作用下,也使得該部位的異常感受被誘發出來。兩者均導致異樣感的頻率及強度增加,再度加重負性評價,如此形成疑病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