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概述
恐怖癥是以恐怖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神經癥。
是否醫保
是
就診科室
精神心理科
臨床癥狀
核心癥狀是恐懼緊張,并因恐怖引起嚴重焦慮甚至達到驚恐的程度。
危害
恐怖癥產生恐懼情緒,伴有焦慮表現,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部分患者還會誘發其他心理疾病。
檢查
神經系統檢查等。
診斷
本病有明顯恐懼害怕癥狀,可有助診斷。
飲食建議
飲食宜清淡,加強營養,多吃蔬菜水果。
治療原則
心理治療是治療該病的重要方法。
治愈性
積極心理治療,可取得較好療效。
病因
病因
1.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可能與發病有關,尚無明確證據表明遺傳在該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2.素質因素 患者在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膽小、害羞、依賴性強和高度內向。
3.心理社會因素 在發病中常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可能是在焦慮的背景上恰巧出現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發生急性焦慮而對之發生恐懼,并固定下來成為恐怖對象。對特殊物體的恐怖可能與父母的教育、環境的影響及親身經歷(如被狗咬過而怕狗)等有關。
流行病學
本病以青年期與老年期發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見。
癥狀與診斷
典型癥狀
1.社交恐怖癥:表現為患者害怕在有人的場合或被人注意的場合出現表情尷尬、發抖,臉紅、出汗或行為笨拙、手足無措,怕引起別人的注意。因此回避誘發焦慮的社交場景,不敢在餐館與別人對坐吃飯,害怕與人近距離相處,尤其回避與別人談話。赤面恐怖是較常見的一種,患者只要在公共場合就感到害羞臉紅、局促不安、尷尬、笨拙、遲鈍,怕成為人們恥笑的對象。有的患者害怕看別人的眼睛,怕跟別人的視線相遇,稱為對視恐怖。
2.特定的恐怖癥:兒童時期多發。典型的特定恐怖是害怕動物(如蜘蛛、蛇)、自然環境(如風暴)、血、注射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如高處、密閉空間、飛行)。患者會因此而產生回避行為。
3.場所恐怖癥:不僅害怕開放的空間,而且擔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難以很快離去,或無法求援而感到焦慮。場所恐怖性情境的關鍵特征一是沒有即刻可用的出口,因此患者常回避這些情境,或需要家人、親友陪同。
診斷依據
1.符合神經癥的診斷標準。
2.以恐懼為主,需符合以下4項:①對某些客體或處境有強烈恐懼,恐懼的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②發作時有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③有反復或持續的回避行為。④知道恐懼過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無法控制;
3.對恐懼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須是或曾經是突出癥狀。
4.排除焦慮癥、分裂癥、疑病癥。
治療
治療方針
心理治療為首選,藥物治療用于減輕焦慮和繼發的抑郁情緒。
藥物治療
減輕緊張、焦慮或驚恐發作,可選用苯二氮卓類藥物或/和抗抑郁劑,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郁劑等。
其他治療
心理治療是治療該病的重要方法,常用的有:
1.行為治療:包括系統脫敏療法、暴露療法等,為治療特定恐怖癥最重要的方法。其原則包括:一是消除恐懼對象與焦慮恐懼反應之間的條件性聯系,二是對抗回避反應。
2.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是治療恐怖癥的首選方法。既往的行為治療方法更強調可觀察到的行為動作,長期療效不甚滿意。認知行為治療在調整患者行為的同時,強調對患者不合理認知的調整,效果更好。尤其對社交恐怖癥患者,其歪曲的信念和信息處理過程使得癥狀持續存在,糾正這些歪曲的認知模式是治療中非常關鍵的內容。
3.社交技能訓練:社交恐怖癥的患者常有社交技能缺陷或低估自己的社交技能,因此可以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來改善患者的癥狀。包括:治療師的示范作用、社交性強化、暴露的作業練習、自我肯定訓練等。
預后情況
心理治療可改變患者的不合理認知,通常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護理
日常護理
要從心理上去掉在社交中的自卑感,若帶著消極的心理,常常會使自己不愿多說話,不愿多活動。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社交上不如別人,并不是什么都不如別人,要多想一想自己的長處,不習慣社交的人,尤其要去掉自卑感,樹立一種自強,自信,自立的自我精神,只有這樣,在心理上才能戰勝消極,在待人接物中,變得主動,顯得落落大方。
飲食調理
多吃蔬果,補充維生素C,提高身體免疫力;多吃主食補充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促進愉悅感增加;多吃對肝臟有益的食物,增加愉悅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咖啡、飲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