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時,許多參與者發現“接納”是個很難把握的觀點。接納和順從不是同一回事嗎?實際上,它們是不同的。接納意味著在倉促行動和試圖國著在某種感覺上或者企圖改變它們之前(往往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反應),通過允許減順其自然等方法對該感覺做出積極的反應。允許這些感覺存在于內心里。也就是說,參與者在決定如何對它們做出反應之前記錄了它們的狀況。這就有意識地讓參與者承擔起了義務并且有準備地去部乳能量。而順從,暗示著消極的反應以及一定程度的無助感。人們難以想象接納的好處,這些難處說明了當我們想僅僅用詞語作為媒介來傳達對體驗的某種特殊狀態或對待方式的本質時,它是有一定局限的。
詩歌可被當做另一種媒介用來交流對待體驗的不同方式。例如,閱讀潮3世紀蘇非派詩人Rumi創作的詩歌《客房》,思考詩中所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的積極接納的態度。在課程五中,我們閱讀《客房》全文。它說明了我們在尋求一種相當根本的改變。詩里的人采用一些積極的方式來對待負面的體驗,例如用一些“歡迎”、“熱情地招待每一個人”、“邀請他們進門”、“滿懷感激”這樣的短語和詞匯。這樣的態度可能存在嗎?太原心理咨詢師認為,我們真的能從根本上培養出一種友善的態度來面對所有的體驗嗎?包括那些最難的和最可怕的體驗?我們很難想象這樣的姿態,甚至在這個方向上走出嘗試性的第一步也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且即使做到了,這一步也很容易發生改變。它涉及我們內心面對的東西,包括我們強烈的感情。放下任何企圖把這些內心的東西送出門外的想法。
接著就是以一種“笑臉相迎”的姿態面對每一個人和海一種想法、情感或驅體感覺,甚至比這更激進。它反對我們把東西分出喜歡的和畏懼的。它反對我們區別對待它們。Saki Santorell重申了這一點。他寫道:“詩歌也許暗示了在面對不同情況時,我們所應該采取的態度。敦促我們思考坦然應對悲傷和痛苦的可能性。它不同于我們平常應對災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