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母的小唐對女兒的關(guān)心呵護可謂達到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放在嘴里怕化了”的地步。自從有了女兒,她就逐漸做起了全職太太,她發(fā)誓要做個好媽媽,讓女兒得到最好的照料。
她用心查閱相關(guān)資料、信息,又與多位專職媽咪交流后,制訂了一些家中育兒的明文規(guī)定:女兒吃的奶粉必須從香港買;穿的衣服和玩具必須每天進行消毒;每天需要定點出去呼吸新鮮空氣;每周需要到戶外與大自然接觸;玩伴需要經(jīng)過嚴格篩選。
為了讓女兒吃到帶著“愛”的飯菜,她特意將父母接了過來。小唐認為保姆只是為了錢而工作,買菜時不一定能做到用心挑選,做菜時不一定能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總之,女兒就是全家的中心,甚至是全世界的中心。
女兒開始蹣跚學步,女兒充滿好奇地要摸摸的行為被他們家人阻止,想捏捏的對象需經(jīng)他們家人二次處理后,女兒才可以捏。女兒完全生活在充滿愛、無任何危險以及如同真空般干凈透亮的環(huán)境中。按理說,這樣的呵護本應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然而結(jié)果恰恰相反,女兒剛滿一周歲的時候得了哮喘,并且隔三岔五地反復發(fā)作,總也不好。同時,不知何時起女兒又多了個毛病——過敏。剛開始時花粉過敏,不能隨便到室外;后來對原本一直在吃的奶粉、雞蛋、牛奶、牛肉等也開始過敏。后來,過敏的范圍越來越大,以至于吃任何東西之前都需要測試,連吃普通的零食都需要看配料表。
小唐非常苦惱,非常自責,她認為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她要進一步提高做媽媽的技能,于是她去參加了父母課堂。
課堂內(nèi)容卻讓她很震驚,老師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之所以出現(xiàn)一些癥狀,其實并不是照料不夠,而是照料過度。并且當場指出小唐女兒的問題就是因為被關(guān)注和限制得太多,使得孩子無法自由活動,無法自由選擇。小唐女兒所表現(xiàn)出的哮喘的病癥,其深層之意是“我被你們限制得無法呼吸了”。小唐恍然大悟,她覺得老師說得也許有道理,回想細節(jié),確實每次女兒出現(xiàn)哮喘都是在經(jīng)歷過一些被限制或細心保護的過程之后。
那么女兒的過敏呢?過敏也是因為被限制的后果嗎?老師認為過敏的原因比哮喘更深一層,是因為“小唐們”——作為父母長輩的大人把自己對外在世界的極度恐懼、極度敏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又以相同的模式投射出來,于是對外在“恐怖”的世界過敏,父母越緊張,孩子越過敏。孩子對外在世界的探索天性被剝奪了,而填充她的只有大人的恐懼。長此以往,后果很嚴重。小唐嚇出了冷汗。不過還好,既然孩子的過敏由家長的投射引起,它也可以通過改變家長的行為、態(tài)度來加以改變。
其實小唐并非特例。我們總是以自己堅硬的標準和有限的認知來限制、誤導和干擾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摔和疼本身就是,生活和學習的一部分,而人們卻片面追求“好”的一面,我們心中充滿著恐懼,心疼孩子暫時的疼痛,甚至沒有想過疼痛是不是暫時的,我們談痛色變。當今,逃避可遇見的疼痛或者向往順心舒適已成為流行時髦。痛和不順是可恥的、無能的、不被接受的,這樣的觀念越來越強勢。
家長怕孩子摔,是對疼痛、對成長的拒絕和恐懼。當我們恐懼的時候,視線和思維會變得狹隘和死板,從而會限制或控制孩子自由探索的步伐。其實,恐懼是家長的,孩子們并不知道恐懼。大家也許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或聽聞:某個小孩在人們難以想象的險情中只受到了輕微的擦傷甚至是毫發(fā)未損。其實這并非什么奇跡,因為孩子心里沒有恐怖的想象和個體認為的預設系統(tǒng),他們總是會用本能來行動,所以他們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受到不必要的傷痛的,而恰恰相反,由于家長們給孩子傳遞了過多的擔心和恐懼的信息,孩子周圍全是這樣的負能量,于是,某些不理想的狀態(tài)就會非常合乎家長們心里預盼的那樣出現(xiàn)。沒錯,這里我用了“預盼”這個詞,就是表明這個結(jié)果是家長們預盼來的。
家長很多時候給孩子的是擔心,而非關(guān)心。擔心和關(guān)心從表面上看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從本質(zhì)上講它們的出發(fā)點不一樣:擔心的深層源頭是恐懼;而關(guān)心的源頭卻是愛。擔心是一種焦慮和不信任的狀態(tài),擔心的人其想象中更多的是可怕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不想接受的事情成了事實,然后心里充滿焦慮。
關(guān)心是一種比較平和并且信任的狀態(tài),一種尊重事態(tài)本來樣子的狀態(tài),其背后更多的是祝福。
其實擔心和關(guān)心的轉(zhuǎn)化常在一念之間。只要我們持有尊重的態(tài)度,那么擔心馬上可以變?yōu)殛P(guān)心;如果我們再放下期望,那么關(guān)心即可成為真愛。
學習做父母吧,如果無法引導和扶持孩子,那么至少不要去干擾孩子。以信任和祝福的心,關(guān)愛我們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