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漫長的歲月里,成長過程中,自身性格和氣質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所處社會和教育環境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心理壓力也逐步增加,遇到的煩惱事不可避免。由于人們各自的人生觀、價值觀、個性修養和能力等不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要想具有較理想的為人處事能力與方法,做到心情舒暢,辦事收效好,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能處處、事事做到自尊、自愛、自主、自強,去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為此,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持心理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心理健康的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殘疾,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力,具體說應包括軀體、器官等生理方面的正常發育,也應包括認識、情感、意志與人格特征及社會適應等心理方面的正常發展。軀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統一起來,才是完整的健康。”還指出心理健康的標志是: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②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由此可知,健康與心理健康密不可分。目前國內外尚沒有一個公認的心理健康的定義。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因為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并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不像軀體的生理活動如體溫,脈搏、血壓、肝功能變化那樣明顯和量化,通過各種檢查結果就可以知道。要看心理健康還是不健康,正常還是異常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能夠量化的標準。不過已有許多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提出了各種觀點。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美國學者的標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1ow和密特爾曼Mitte1man提出了心理健康10條標準。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③生活的目標能夠切合實際;④與現實環境能夠保持接觸;⑤能夠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⑥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通用能力;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適度的情緒表達及控制;⑨在不違背團體要求的情況下,能夠做有限制的個體發揮;⑩在不違背社會成規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要求能夠做恰如其分的滿足。 2我國學者的標準:我國學者對心理健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歸納為以下8條標準。
①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智力正常是保證一個人正常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最必需,最基本的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是人們與周圍環境達到心理平衡的心理基礎。智商低于70者都屬于智力落后,即心理不健康。
②了解自我,悅納自我。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只有了解自己才能適應環境。心理學把對自己印象的了解稱之為“我觀”。正確的我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心理健康者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點、長處感到欣慰,并產生相應自尊,但不狂妄。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棄,而是持積極態度,想辦法克服缺點,超越自我。即使是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泰然處之。
③熱愛生活,樂于工作。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熱愛工作。一方面他們積極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樂趣;另一方面他們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并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因而,他們從不把學習和工作看成是負擔和痛苦。心理不健康的人常有不必要的懷疑和恐懼感,因而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其效率自然會降低,原有的才能無法運用到工作中去,因此,個體身心功能也不能發揮。
④正視現實,接受現實。心理健康的人能和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對周圍事物和環境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能正視現實,接受現實,進一步改造現實。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而不敢面對現實,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怨天尤人,嘆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⑤接受他人,善與人處。心理健康的人樂于并善于與人交往,能與多數人建立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系,他們能夠接受別人,善于容忍別人的不足和缺陷,尊重別人的人格、成果和意見;同時,他們待人真誠,寬容公正,從不掩飾偽裝自己,因而也能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與人相處,積極的態度總是多于消極的態度,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游離于集體之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
⑥調控情緒,樂觀開朗。心理健康的人能妥善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活潑開朗,樂觀向上,遇到煩惱也很快擺脫。在生活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縮畏懼,對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于貪求,爭取在社會允許范圍內滿足自己各種需要;對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樂觀的。
⑦人格完整和諧。心理健康者具有穩定的人生觀和信仰,并能形成高尚的理想和遠大抱負,他們站得高,看得遠,不太計較眼前的恩怨得失。他們能使自己的認識和行為相一致,不會因為私欲而放棄追求,背離信仰,他們能使自己的需要、目標、理想受完整人格的制約,能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和集體融為一體。⑧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在人生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