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原生家庭”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等原因讓父母在面對自己子女的時候,都希望自己能夠做到最好,完美的養育孩子,生怕自己的不完美影響了孩子的發展。
父母追求的所謂“完美”,讓父母和子女都承擔了過多的情緒和壓力。孩子的成長應該是一個充滿愛與期待的過程,不應該被沒有必要的情緒和壓力所占據。
01
追求“完美”讓自己疲憊不堪
“完美父母”只存在于想象之中,這種美好的想象讓父母們為此勇往直前,疲憊不堪。很多爸爸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學習了很多新的知識,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財力,希望把一切最好的都帶給自己的子女。正是這種美好的期待,讓父母對自己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最好學校老師、高質量的親子關系、子女最好的榜樣、最合理的膳食營養等等,可是結果有時候卻不那么讓人滿意。
面面俱到的期待會讓人感到壓力,不如人意的結果會引發情緒問題,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從而導致整個家庭精疲力盡?,F實與理想的落差,會讓很多父母覺得非常焦慮,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教育得更好,甚至產生“內疚自責”。
02
追求“完美”讓孩子壓力巨大
如果我們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對自己缺乏同情和理解,那么這樣的心態必定會轉化為對孩子的挑剔苛刻,我們自身沒有實現的完美也會被轉化為對孩子的期望值。
試想一下,作為父母為孩子做出了努力和付出,比如耗盡人脈和金錢找到好學校、疲憊不堪地下班后準備晚餐、千挑萬選興趣班等,自然而然就會希望得到恰當的回報,也就是孩子需要“領情”,努力地做好父母希望他們做的事情,這便把壓力無形地傳遞給了孩子。
這其實就讓孩子成為了父母的情緒拯救者,幫助父母消化在追求“完美父母”過程中產生的壓力、焦慮、煩躁等情緒,當孩子不符合預期的時候,父母難免會有“我都付出這么多了,你還······”的抱怨。另外還有一種情況,父母盡力不把這種付出表現出來,但孩子是最敏銳的觀察者,看得到父母超過自己能力的付出,他們會盡力去做好父母期待的事情,這對于孩子還說也是無形的壓力。
過大的壓力、不良的情緒、緊張的家庭氛圍比小小的不完美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可能會變得爭強好勝或者輸不起,可能會對于別人和自己比較挑剔,可能會陷入自己不夠好的自卑,可能會養成迎合別人忽略自我的性格······這會讓孩子一生都在和這些負面的狀態對抗,生活的疲憊不堪。
03
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父母不是一部設定好程序的機器,而是一個情緒狀態有起伏的正常人。父母也許會因為忽然想偷懶偶爾不愛做飯;
也許會因為工作太忙沒有辦法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也許會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沒有辦法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
也許會因情緒問題對孩子態度惡劣;
也許會因為自己的壞習慣給孩子做不好的榜樣
······
如果出現了上面類似的問題,要做的第一步是接納自己的狀態,然后用平常心去尋求解決辦法,而不是陷在“不完美”的自責中自怨自艾。
不完美是一個人的常態,這和你是不是為人父母沒有直接聯系,在不完美的基礎上做一個無條件接納和愛孩子的父母,努力去做足夠好的父母就夠了。
04
用心去愛,和孩子一起成長
當然,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父母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父母要停止成長和進步,只是在前進的過程中要以一種“剛剛好”的姿態,而不是“必須一定”的態度?!氨仨氁欢ā弊置嫔暇蜁Ыo人一種壓力,而“剛剛好”表達的則是每個人都舒服的狀態。
父母不一定能時時刻刻的陪伴著孩子,但會盡力在固定的時間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不一定能夠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但會在學業中提供足夠的鼓勵和支持;
父母不一定要求孩子沒有失敗,但會在失敗跌倒時陪在他身邊;
父母不一定每頓飯都毫不偷懶,但可以為他營造最溫馨的就餐環境;
父母不一定給孩子找好多興趣班,但會支持孩子培養適合自己的興趣;
······
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與關注,量力而為輕裝上陣,這會戰勝一切不完美。
孩子的成長是一段美好的旅程,旅程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是輕松自在的,不應該有人是疲憊不堪的,放下對“完美”的追求,讓愛與關注充滿整個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