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原諒別人,原諒自己確實要容易得多。這不是一種錯覺,而是一種人類普遍存在的心理學現象,叫作“自利性偏差”,也叫作“自我服務偏見”,即人們在加工和自己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一種歸因偏見,常常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當取得一些成績時,會把主要功勞歸功于自己,而做了錯事或者失敗之后,卻會怨天尤人,把它歸因于外在因素,這種根植于我們基因中的“甩鍋”現象,是人類最強有力的偏見之一。
在加拿大,曾有心理學家針對人們在婚姻生活中的自我服務偏見做過一項調查,其結果顯示:有91%的妻子認為自己承擔了大部分的食品采購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同意這一看法。因為這種偏見的存在,導致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大腦會下意識地夸大對自己的有利信息,而忽略對自己的不利部分,就像前面案例中的泰安和曉泉,兩個人都認為自己在這段感情中的付出比對方多,自然不會原諒對方的一點點“忽視”與“背叛”。所謂“愛之愈切,傷之愈深”,就是這個道理。人們不能總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而不斷地怨天尤人。寬于待己,嚴于待人,最終只會使你失去去愛、去體味生活的能力,失去被愛、被接受的權利。
太原心理咨詢成向東老師要告訴你的是,不要偏執于自己的感覺。有時候,欺騙你的正是你的感覺。人們總是以設想自己的方式去設想他人,總是受“先入為主”這一原則的左右,把最初得到的印象看作明媒正娶的正室,而把后來的印象作為偏房,這正是犯錯誤的開始。
由于錯覺總是首先來到,真相于是很難有立足之地,這樣偏執的結果留給自己的往往是挫折和痛苦。為什么我們不能試著“以恕己之道恕人”呢?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原諒、寬恕似乎是一種屬于道德層面的東西,但原諒不等于放下,寬恕不等于和解,一句輕飄飄的“沒關系”并不能終結所有的怨恨和傷害。實際上,寬恕不是讓我們捂住心里的傷,去扮演一個圣母的角色,而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種能力,也是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的一種有效方法和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