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交友從"緣":緣有長短,緣有深淺,緣有好壞
說到朋友,每個人都會覺得很溫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羅馬一位作家西塞羅說過,朋友就像陽光一樣,從生活中取消陽光,不堪設想,它有溫暖也有光明。那么朋友的交往要靠什么呢?答案就是"緣"這個字。
人和人相處的緣,可以從三方面來考慮:一方面,緣有長短,有的人緣很長,一輩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說不定就是一時之間;第二個是緣有深淺,有的緣很深,有的緣很淺;第三個是緣有好壞,叫善緣和惡緣。
我們談到交友從緣來看,是什么緣故呢?是因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圍內,父母和子女,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關系;在社會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選擇,這種選擇通常需要各種條件的配合,緣就是指條件來源,那么在它的發展方面,就可以從緣有長短,緣有深淺,緣有好壞來看。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是道家《莊子》書中的句子。莊子以智慧出眾而知名,他說的話總比一般人的想法更為深刻些。"淡若水"就是珍惜緣分但又不會強人所難。真正的友誼必須順其自然,以共同的興趣、類似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接近的生活圈為基礎,并且貴在長期而穩定,抵達"流水不腐"的境地。
02
孔子交友的三大原則
我十分欣賞孔子的交友之道。如果問孔子他如何和朋友相處呢?你立刻就會發現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要想交到好朋友,需要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個志趣相近,理想相同;說到志趣,就是志向跟興趣。孔子說:"毋友不如己者。"老師翻譯過來說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真的是這樣嗎?這個"如"不是比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們的志趣不相似的話,根本不可能來往。
第二個是真誠相待,交朋友一定要真誠,所謂的"忠告而善導之",忠告就是忠言逆耳,你有毛病,別人都不好去講,我作為你的朋友要像鏡子一樣來照鑒你,善導就是好好的引導你,用好話設法好好的勸你,又能夠用些方法來引導你。
如果勸你你不聽,那就算了,朋友之間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就成了老師和學生,老師一說學生就要聽,不然考試過不了關。朋友的話大家如果不平等,志趣不相投,那么改變的越多,越走越遠可能。
那么第三個就是選擇朋友要中行,中行代表言行都很恰當。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交朋友交到狂者,一起奮斗進取向上,但是這不容易找得到,至少可以交到狷者,狷者有所不為。
我長期在學校教書,很清楚地知道,一個人受教育后的第一個表現就是狷者,有所不為。受教育的結果就是你不屑于做某些不夠水準的事,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可以得到某些利益但是我不想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如果說有狷者這樣的朋友,再有走向狂者這樣的目標。最高的理想是中行,中行就是后面說的中庸,言行適當。
03
人跟人相處久了之后,外表真的已經不重要了
人與人相處最主要是看意氣是不是相投,氣息能不能相通。如果你謙虛、溫柔,氣息自然容易相通,誰不喜歡跟謙虛、溫柔的人相處呢?反之,你覺得自己有各種優越的條件,因而產生一種驕傲的態度,別人也不會愿意接近你。
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孔子最崇拜周公,但他說即使你有周公那樣卓越的才華,如果你驕傲又吝嗇,其他部分也就不值得欣賞了,為什么?因為驕傲代表自我中心,喜歡跟別人比較;吝嗇代表不喜歡幫助別人,再有才華也只不過是四個字:自私自利。這樣一來,別人又怎么能夠欣賞你呢?
莊子對這種情況很了解。他說一個人長得很美,如果沒有人告訴她,她也不會覺得自己美;如果有人跟她說,哎呀,你長得真美;她就忽然開始喜歡照鏡子了,喜歡跟別人比較,最后她的美就只剩下外表。
你到一定歲數就必須承認,歲月不饒人,人更重要更恒久的是內在修煉。你要能認識自己,知道自己這一生到底要追求什么。你跟別人來往時,要盡量減少別人對你產生的影響。如果經常有人對你說,你長得很美或你很怎么樣,這反而對你是一種誘惑,讓你失去了了解自己的機會,忘記要耕耘自己內在的部分。一個人不論外表美還是丑,最后還是要回到內心去立足。
所以陽子最后跟學生說:“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住而不愛哉?”你可以做好事,但不要老是念念不忘自己做了好事,這樣你到任何地方去,誰不歡迎你呢?就這像是老子所說的“自伐者無功”,自己夸耀自己,功勞就談不上了;你不夸耀自己,別人反而會記得你有功勞。
一個人越是謙虛、內斂,別人越喜歡說你有什么樣的成就,這是一種人性的自然狀況。因為你的謙虛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威脅,沒有什么壓力,他可能很樂于承認你的成就。相反,你自吹自擂、自夸自大,別人看到你就有壓力,覺得有威脅,反而不愿意承認你有什么杰出之處了。
西方有句格言:“善于隱藏著乃善于生活者。”一個人善于隱藏,他才善于生活。你如果不隱藏,稍微有點什么本事就表現出來,你馬上就會被人家連根鏟除。你看政治上的發展也好,越有才華、頭角崢嶸的人,第一個被人家擺平。相反,那些平平凡凡、你不知道他會做什么的人,反而一個個過得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