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一個人擁有出色的能力或成就,卻未能收獲相應的尊重與關注時,他會產生憤怒、沮喪等負面情緒,比如因沒有收到大公司的 offer 而感到心中不平衡。這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應該式思維在作祟。
應該式思維可以解釋為:一種以想象中的規則去衡量現實的思維方式。當現實與想象中的規則不相符時,我們就會產生怨恨、焦慮等負面情緒。“應該式思維”中的“應該”,代表著一個人對不可控事物的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所有人都會喜歡我們”。這種思維模式會導致我們對自身不可控因素的盲目自信,使固有思維產生僵化。
那么,有人就會問:“難道追求優秀、追求高薪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表現嗎?”實際上,我們要分清“應該式思維”和“希望”的區別。“應該式思維”指的是:你未能獲得優秀的成績,從而陷入過度的負面情緒,指責對方有眼無珠,怨恨社會的不公;“希望”指的是:盡管沒有達成目的,你卻坦然接受現實,繼續追求自己的目標。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在心理上是否以自身制定的規則去替代現實中的規則,是否能夠容忍現實與理想的差異。
“應該式思維”不僅是在為難別人,更是在為難自己。網絡上所說的“假裝自己很努力”其實就是“應該式思維”的產物。就像當你看到身邊的人一個個能力出眾的時候,會在“應該式思維”的引導下進行漫無目的的努力,認為“雖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可是那些成功的人都是很努力的,所以我也應該努力”。比如購買大量的書籍,包括英語口語訓練、情商、運動、中醫養生等。但你的內心并沒有特別想要做成的事情,只是單純地認為努力一定是對的。
其實,很多時候,你只是在單純享受自己努力的狀態,卻根本沒有明確的目標。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他們會在努力之前設定一個目標,然后再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進去。
“應該式思維”的產生,源自我們的內心不愿承認,很多事情我們無法控制。但是,我們要知道,地球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停止轉動,生活也不會因我們的喜怒哀樂而改變。那我們該如何避免“應該式思維”?
1.接納不可控因素
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努力控制自己能夠掌握的事情,并且放棄試圖控制不可控因素的想法。以面對一件事情為例,分清其中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將精力集中在你能夠控制的部分。
2.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目標
不要讓社會的規則和他人的期待束縛自己的想法。當我們產生"我應該……”的想法時,為自己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在努力的狀態中。比如,將“我應該學英語”變成“我想要學英語”。把在現實中隨波逐流的狀態轉化成一種試圖擁有或掌握的決心。
我們有時候會感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是不是接受事實,隨便找一個理由搪塞自己就能逃避內心的脆弱?太原心理咨詢師成向東老師表示,接受事實只是我們要走的第一步,當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無法直視時,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找到自己能夠切入的點,努力縮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從而開啟自己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