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能性是:追求目標的過程和實現目標一樣令人快樂-就算不一樣,也只可能是前者更讓人快樂。我通常會花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搜集研究項目所需的數據,分析數據并寫出結題論文,然后將文章寄給心理學雜志。最激動的時刻看起來可能是收到編輯回信說我的論文通過審核可以發表時。畢竟這是我辛苦工作的結晶,也是這些月來我努力工作的目的。的確,收到這封信時,我是極其開心的--肯定比接到論文被拒的通知更開心,但是這種快樂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當我離目標更近一步時,我認為這是我最幸福的時刻,例如,我的一位研究生告訴我,最近的研究數據看起來很不錯,或者我一整天的寫作都很有靈感。一旦這個研究項目完成,文章發表,我的注意力將會轉移到下一個項目。
在人的一生當中,有奮斗目標是很重要的,一旦達到目標,我們就會轉移視線,朝著另外一個目標努力。實際上,當事情進展很順利,我們達到一種“心流”的忘我狀態時,就會忘記自我、忘記時間。一個作曲家曾這樣描述他的作曲經歷:“整個人處于一種欣喜若狂的狀態,感覺自己好像不存在了……我的手好像沒了知覺,眼前發生的一切似乎都與我無關。我只是坐在那,以一種敬畏和驚奇的心態面對一切。樂律源源不斷地跳到指尖。”這不僅僅是藝術家才能擁有的經歷,幾乎在每件事中人們都可以感受到“心流”的感覺。
假設你參與了一項重大的實驗,并身處要職,這個實驗會給予你所需要的東西。每隔一段時間,你就會得到金錢、食物、關愛、性、名譽以及其他任你想得到的東西。但你不能做任何事情,也不存在增加或減少獎勵的可能性。事實上,為了能夠得到獎勵,你必須每天花8個小時在房間里無所事事一-無事可做,無人交談,無書可讀,無畫可作,無曲可編-總之,你不能做任何事情。即使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這也是地獄般的生活。相比來說,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可能截然不同:適量的、有形的報酬,你只能賺到基本生活費以及只能購買少許奢侈品,但你每天都可以專注于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這個極端的案例中,很少有人愿意選擇第一種生活,放棄第二種生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認為有時候人們會傾向于選擇第一種生活方式。我看到很多畢業生在努力尋找一份有著豐厚收入的工作,即便每天會面臨令人心煩的瑣碎工作(想到這,稅法條目就出現在我腦海里,可能只有我會這樣)。第二種生活方式就像一個尚不出名的藝術家,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社會工作者,或者我假設是對退休賬戶的最新改革不滿的稅務律師。他們認為,每日的專注比月末薪水更重要,收入只要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即可。
心流和專注很重要,它有助于解釋人們曾經致力于完成的一件積極的事情--例如我的科研論文被發表--為何沒有帶來持久的愉悅感。太原心理咨詢師成向東解釋,這是因為達到目標以后,我們的思維便會轉向一個新的問題。然而,關于專注的觀點可以預測:沒有實現預想目標將會給人們帶來持久悲傷,尤其當這次失敗會干擾你投入到日常的快樂生活中去。盡管這種失敗是痛苦的,但這種悲痛不會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會持續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