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曾經一到過年,最期待的就是走親訪友,七大姑八大姨家挨個串門,兜里裝滿了糖果,心里洋溢著溫暖。可如今,“斷親” 這股風,卻在咱們年輕人中間悄悄刮了起來。這事兒乍一聽,是不是覺得有點離譜?曾經被視為珍寶的親情紐帶,怎么就說斷就斷了呢?其實,這背后藏著一大堆讓人又心酸又無奈的原因,接下來就聽我好好嘮嘮。
先來說說這城鎮化的 “神操作”。以前,大家都住在一個村子里,鄰里之間親如一家,親戚們更是抬頭不見低頭見,今天你家送碗餃子,明天我家端盤咸菜,親情就在這一來一往中 “茁壯成長”。可現在呢,時代的列車轟隆隆地往前開,咱們年輕人為了能在大城市里混出個樣兒,一個個都像被 “流放” 的勇士,背上行囊,奔赴遠方。就拿我那 95 后的表弟肖磊來說吧,為了能在大城市站穩腳跟,每天累得像條狗,連和父母打個視頻電話都得掐著點。春節本是走親訪友的好時候,可對他來說,從大城市回到老家,簡直就是一場 “長征”。一天要跑好幾家親戚,屁股還沒坐熱,就得趕往下一家。每次他回來都跟我吐槽:“哥,我這哪是走親戚啊,簡直就是在趕場子,比上班還累!” 久而久之,親情的小火苗,就在這奔波中漸漸熄滅了,“斷親” 也就成了沒辦法的辦法。
再聊聊這觀念差異和代溝的 “世紀大戰”。咱們這一代年輕人,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接收的信息比老一輩人一輩子接觸的都多。我們追求個性,渴望自由,重視個人隱私。可老一輩的親戚們呢,還停留在過去的 “家族至上” 模式里,覺得家族的面子比天大,個人的事情都得拿出來 “曬一曬”。就說我那研究生畢業在西安工作的表妹桃子吧,每次家族聚會,那場面簡直就是 “靈魂拷問” 現場。親戚們一見面就問:“桃子啊,一個月工資多少啊?有沒有對象啊?啥時候結婚啊?” 桃子每次都被問得頭皮發麻。有一次,她正在公司團建,正和領導同事們玩得開心呢,大舅媽一個電話打過來:“桃子啊,快幫我給你表弟的參賽作品點個贊,再轉發一下朋友圈啊!” 桃子當時那個尷尬啊,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從那以后,桃子直接退出了家族群,她說:“我實在受不了這種‘關心’了,感覺自己像個透明人,一點隱私都沒有。” 你說,這樣的走親訪友,誰能受得了啊?
還有這利益與情感的 “愛恨情仇”。在現代社會,利益和情感就像一對冤家,時不時就出來 “攪局”。親戚之間要是沒有共同的利益,感情就容易變得淡薄。就拿我朋友小米來說,小時候她家條件不好,父母下崗創業,親戚們都躲得遠遠的,還對小米的外貌指指點點,說她皮膚黑不好看。可后來小米的爸爸事業成功了,那些親戚們又像聞到腥味的貓一樣,一個個都湊了過來,嘴里全是甜言蜜語。小米跟我說:“以前我還挺相信親情的,可經歷了這些事,我算是看清了,有些親戚就是‘勢利眼’,有錢的時候就來套近乎,沒錢的時候就躲得遠遠的。” 從那以后,小米和那些親戚的聯系越來越少,曾經的親情,在利益的沖擊下,變得支離破碎。
最后,再說說這現代生活的 “高壓套餐”。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每天都像上了發條的機器,根本停不下來。就拿我同事辰辰來說,他的工作性質特殊,節假日經常要加班,已經連續四年沒回老家和親戚團聚了。他和親戚之間的聯系,也就只剩下逢年過節的一句 “新年快樂”“中秋快樂”。再加上現在社交媒體這么發達,大家都習慣在網上聊天,就算相隔千里,也能隨時交流。這樣一來,親戚之間面對面的互動就變得越來越少,親情的紐帶,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松。你看,年輕人流行 “斷親”,可不是我們不重視親情,誰不想擁有一個溫暖和睦的大家庭啊?其實,我們心里比誰都渴望真摯的親情。只是在現實的 “狂風暴雨” 中,親情的小船有點搖搖晃晃。我們得好好想想,怎么才能在尊重年輕人的前提下,重新構建一種新型的親緣關系,讓親情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重新揚帆起航。這不僅是我們年輕人的心愿,也是整個社會都得面對的大問題。希望有一天,我們能找回那份久違的親情溫暖,讓走親訪友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