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父母如此輕視我,我該如何重視我自己?
小然今年28歲,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她位居第二。雖然是家中唯一的女兒,但是因為潮汕當地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
小然非但沒有獲得父母的寵愛,反而是家里最受冷落的孩子。家里開飯店,小然從小就被要求去店里做幫工,但哥哥和弟弟卻
可以幸免,父母的理由是男孩子要多讀書,以后才會有出息,而女孩長大了只要會相夫教子就可以了。小然自小聰明懂事,也暗
暗的努力學習,希望長大了離開這個沒有愛和關懷的家庭。但是當她考上高中以后,父母卻告訴她,飯店需要人手,女孩讀書太
多也無用,干脆讓她回飯店幫忙。夢想通過上大學轉變命運的小然陷入絕望中,看著花大價錢通關系上了大學的哥哥,以及被
家人寵溺得乖張任性的弟弟,小然對父母產生了濃烈的恨意。在飯店幫了7年忙以后,因不滿父母的強勢干預(讓她嫁給一個當
地沒文化的生意人),阿然離家出走去到了遙遠的廣州。父母因此要和她斷絕關系,并將過去小然對家里所有的付出一筆勾銷,
和親戚鄰居都說小然是不孝順的白眼狼。小然很是困惑:難道只有無條件服從父母,就是孝順嗎?
故事二:30年前母親拋棄我;如今我該如何面對孤獨又白發蒼蒼的她?
阿K是一個四十歲的男士,他說自己是個特別內向的人,即便在老婆孩子面前,感情也很少流露。他說和陌生人說話會更有自在,
因為對方的評價和建議會更加的客觀。由此可見,這位先生是個對周圍人設防,且沒有穩定安全感的人。翻開他的童年,才發
現他在人前的害怕和緊張,以及對人群的不信任,都是出自童年的那一次創傷性經歷:父親離世,母親拋下他改嫁了。6歲以前,
他家都是風平浪靜的日子。但是六歲那年,父親突然暴病去世,母親以淚洗面的帶著他和妹妹生活了半年以后,就帶著妹妹改
嫁他鄉了。日子陷入了地獄般的絕境,一年之中,他成了孤兒。那時候通訊不發達,沒有人告訴她,母親嫁到哪里去了。此后的
童年里,陪伴他的,只有年邁且半瞎的爺爺,以及村里的一只野狗。在學校他沒有朋友,回到家面對內向的爺爺,他也幾乎不開
口說話。直到高中畢業以后,遇到了他的愛人,給了他很多的理解和關愛,他才覺得人間尚有一絲溫暖存在,他們一起打工,一
起開店,最后將小店升級成了一家公司。“我的經濟不錯,還有了兩個兒子,他們都很健康,但是我的心里始終空空的,我無數
次做夢都會夢到那個場景,母親帶著妹妹走了,我在村口哭著追……”前幾年繼父已經離世,隨后母親一個人生活,很多人認為
我應該將母親接至身邊給她安度晚年,但是我不愿意,因為我一見到母親,內心的傷口就會隱痛,甚至流血,那些年食不果腹,風
雨飄搖的樣子,又回到了我的眼前。可是,我這樣做是不是太不孝順了?
故事三:為什么我越想逃離母親,母親的影響卻越強烈?
麥子說她的童年簡直是災難,父母經常當著她和哥哥的面吵架,而且母親還動不動就拿棍子打他們兩個。這一打,就是十幾年,
最后一次打她,是麥子高二的時候,有一個周末,麥子邊走邊和同桌的男同學討論一道數學題,談話間,那個同學將自己的筆記
本拿出來給麥子,說自己對于解題的思路都在筆記本里了,讓麥子帶回家好好看一看。就在這時,麥子的媽媽出現了,以為麥子
的同桌是在向麥子傳遞情書,將她拉到一邊就給了她一巴掌,并訓斥她:你的重點是學習,不要做不要臉的事!麥子半天才回過
神來,這一記耳光,連同那句“不要臉”成了她青春生活里,最沉重的烙印。后來麥子為了逃離父母,考上了外省的大學。原本
以為逃離了父母就可以過得更好的麥子,卻發現自從結婚以后,自己對待丈夫的態度,以及孩子的態度,都和自己的母親有著驚
人的相似。為什么,我越想逃離母親,反而越像她了?
以上三人各有各的不幸和痛苦,有被忽視的,又被拋棄的,有被毆打甚至羞辱的。過去她們以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痛苦會逐
漸消散,可是長大以后,才恍然發現,這些傷害和影響已經成為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牢牢的控制著他們的生活。這,就是童
年的影響。
02
那么,惡劣童年背后,隱藏著父母的哪些關鍵信息?
1.時代以及觀念的原因。小然從小生活的環境,有著嚴重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不僅是小然自己,她的母親也經歷過被父母忽視
和冷落的境遇,只是她比小然更加不懂得反抗以及爭取自己的權益。
2.父母的童年也有缺陷,未曾得到過來自自己原生家庭的無條件的支持和愛。我曾在一個電影中,見到一個孩子哭著對自己的
父親說:你為什么從來都不對我笑?父親沉默了,孩子的母親說:因為你的父親是個孤兒,他從來沒有見到過他的父親對他笑。
愛如果是一種能力,那也不是人類天生就具備的,而是后天習得的,而那個教我們如何愛的,正是我們的父母。
3.父母本身有被虐待的經歷。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個人病史經歷,上面會填寫我們是否有家族遺傳史,傳染病史,或者過敏史。
其實在這些生理遺傳之外,心理遺傳的作用,更加巨大。比如一個暴力的孩子,大多出自一個暴力家庭,一個冷漠的孩子,出自一
個沒有愛的家庭。以此類推,如果我們的父母擅用暴力或者言語攻擊,很大程度上證明,他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也曾受到同等
的對待。就如同我父親那樣,他在繼父的吼叫聲中長大,因此吼叫和急躁成了他性格中最明顯的標簽。家庭中的代際傳承,和基
因復制一樣,對我們的生活起著強大的力量。
03
那么,我們在發現自己的生活問題與原生家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的時候,可以做些什么,以最大程度肅清其負面影響呢?
1.接納:童年無論好壞,都已經是我們生命里的一部分。接納,不是接納來自父母的傷害,而是接納我們的生命中有一段,是充
滿苦難和荊棘的。父母以及家庭留下的傷痛看似是人為的,但也可以看作是某種無意的過失。因為沒有哪位母親會在孩子剛
出生的時候,就發誓要傷害自己的孩子。而后一系列不良行為的背后,一定有她潛意識的某些動因。因此放下與父母糾纏,就
是我們處理童年創傷的第一步。
2.認同:我們的父母也有不幸的童年。我們的習慣和行為方式大多是從父母那里學習來的,而我們的父母亦然。他們對待我們
的態度,也是他們的養育者對待他們的態度。他們的情緒處理方式,他們的養育態度,極大程度都代表著他們父母的方式。所
以他的拋棄,羞辱,和毆打,或許都是來自于他童年里的一種強迫性重復。他內化了父母的毒,然后傳遞給他的孩子。他的孩子
就成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受害人。當你覺得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時,你幾乎可以斷定,你父母可能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
者。這樣你的恨或許可以減輕許多。
3. 分辨:父母的人格是否是健全。現在的教育,奉行方法論,認為父母是一門終身職業,要經歷正規訓練,掌握了基本技巧才能
養育好孩子,但事實上教育的本源,不是單一的方法論,而是父母的人格論。我見過高學歷的父母當街羞辱自己的孩子,也見過
目不識丁的父母特別會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本身人格不健全,或者有著明顯的心理疾患,帶著他們去正規途徑進
行治療是上策。如果他們拒絕,那就盡可能和他們保持一定的界限。
4. 傾訴:對不起,我暫時沒有親近的能力。中國歷來將孝道列在民族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孝的背后,其實需要另一個詞來支
撐,就是“慈”,如果父母做不到對子女的慈愛,那么子女就很難發自內心去孝順父母。假如你的父母傷害了你,甚至拋棄了你,
你不可能一邊捂著流血的傷口一邊還大聲的說“我愛你,我感謝你”,這是不正常的情感反應。最好的療愈途徑,是面對面和
父母溝通,讓父母知道他們當年的所作所為給你造成的影響,讓他們知道你不是不愿意孝順他們,親近他們,而是你暫時沒有這
個心理能力。
就如同演員伊能靜那樣,她直到四十歲還帶著母親兒時留給她的消極影響生活,一度精神崩潰到想服毒自盡。后來她接受心理
治療師的建議,通過電話告訴母親,當年母親那樣冷落并且怨懟自己,給她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最后母親首次承認了自己
的過錯,伊能靜才得以將童年那一頁翻過,繼續開始新的生活篇章。但要注意的是,直接地闡述父母對我們的傷害,可能會讓父
母難以接受,所以這樣的傾訴,最好是在專業的幫助下進行。但可以讓他們知道,你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處理,并不是不愿意親
近他們。
5. 尋求幫助:找一個專業的咨詢師幫助你。最后,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非常糟糕,過去的創傷極大的影響了現在的關系和生
活,那請你去找專業治療師做治療。如果創傷來自父親,建議去找和父親年齡相仿的男性治療師,如果創傷來自母親,建議找和
母親年紀相仿的女性治療師。相信治療師這一個重要客體,給你的抱持和接納,可以作為你理想父母的形象,幫你逐漸平復來自
現實父母的那部分創傷。
生命最初,我們借由母體來到這個世界,過程是被動的。今天,我們可以通過童年里那道裂縫,迎接生命中的第二縷陽光,讓自己
獲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