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愛情基礎之上的婚姻關系是最親密的人際關系之一,其良好關系的維持主要包括內在的動力和外在的條件,內在條件是婚姻關系的驅動力,這種驅力可引起浪漫戀愛、體態吸引、性和諧等現象。但是,中國人的婚煙得以維持的主要基礎在于繁衍家族,維系家族,決定了它的非個人性??梢哉f西方人犧牲了家庭、婚姻的穩定性與持久性,來換取個人的性愛質量:而中國人則是犧牲了個人性愛的質量,而換取了婚姻、家庭的穩定與持久,這是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人格結構所決定和影響的結果。
    中國婚姻的外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經歷、職業習慣、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制約和影響著婚姻的穩定性。一個婚姻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當事人雙方的價值觀念和處事方式也會明顯不一樣,婚后的交往和個人情感的投入也會發生變化,這樣就為婚姻的穩定制造了障礙。所以中國婚姻的傳統觀念是講究門當戶對。至于教育經歷的不同完全是和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社會地位相聯系,中國傳統戲曲中就有鍘美案這樣的例子,但是這種例子在當今社會中仍然不斷重演和再現,這就說明婚姻的穩定必須以一定的教育背景為基礎。職業的習慣也會影響婚姻的穩定性和滿意度。作者最近在女子監獄的一項調查中就發現,從事監獄事業的女警婚姻的穩定性較差,這主要可能與她們所處的封閉的工作環境,面對社會犯罪人員,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了她們家庭角色的轉化和婚姻的幸福度。另外,隨著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化,婚姻的穩定性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當事人的雙方會因此而發生改變,出現婚姻危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不少事業打拼的時候婚煙美滿,而到了事業有成,具有一定成就的時候婚姻卻出現了危機。這些現象都需要專業人員去不斷地總結和研究,發現婚姻關系的內在秘密,更好地為中國的婚姻治療貢獻力量。
     社會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影響著婚姻的建立,維持和發展,在中國建國的初期,社會從一個混亂的狀態恢復到有序的時候,人們的婚姻觀念一方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接受媒人的推薦,按照“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婚姻準則去履行各自的婚姻義務。到了20世紀70年代,女性開始追求“最可愛的人”(當時對從軍男士的稱呼),以丈夫從軍為榮。到了80年代新中國恢復了高考制度,并且社會開始崇尚知識的時候,人們開始以學歷和知識來衡量和評價婚姻,那個年代女性以“找大學生”為榮。到了90年代,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已經初見成效,社會對大學生的認可度也隨著實踐的檢驗有多重的認識,但是金錢的誘惑和吸引使得很多人開始改變對婚姻的認識,女性開始追求男士的社會成就感,因此,那個時代的很多女性追求“大款”。最近10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社會多元文化模式已經初步形成,婚姻的傳統模式和追求已經不再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婚姻的社會模式已經淡化,但是伴隨出現的就是婚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突出表現在離婚率增高,婚外情增多,“包二奶”現象的社會認可,以及試婚和婚前同居等各種婚姻相關的社會現象和問題相繼出現,這一方面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復雜問題,同時也給中國的婚姻治療帶來了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