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是繼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理論之后,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越南戰(zhàn)爭以后,那個充滿了喧囂、嘈雜、不信任和逃避的時代的心理學理論。越南戰(zhàn)爭給普通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心靈創(chuàng)傷,人們開始覺得無論是精神分析理論還是行為主義理論,都忽視了人性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人的價值、潛能、自由、尊嚴。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需要一種新的心理學理論,由此人本主義者開始了一場被稱為“第三勢力心理學”的運動。他們提出要實現人們的全部潛能要更加強調人的獨特性及其積極的一面,而非消極的方面。
人本主義學派的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CalR.Rogers)對自我概念進行了最為系統的描述,他認為每一個個體都存在于以個體為中心的經驗世界,其中包括有I(主語的我)me(賓語的我)或myself(我自己)。個體最基本的奮斗目標是指向自我維持、自我提高和自我實現。人本主義觀點認為,關鍵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評估發(fā)展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其他人的價值觀,否則,人們就會否認自己的經驗,失去與自己感受的聯系。為了使自己作出恰當的評估和選擇,需要對自己的認同有一個清晰的感覺一發(fā)現我們是誰,我們想成為何種人,以及為什么。
只有這種方式才能使人們達到自我實現,即人們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當外界的評價條件對一個人的行為越來越具有控制性時,則個體的行為和他的真實的自我之間就會產生裂痕。人會自動地通過對感覺的歪曲來掩蓋這個裂痕,否認存在于自我和現實之間的矛盾。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的痛苦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總是感嘆“為什么就我這樣痛苦不率”。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每一種痛苦和心理問題都能找到很多“同道中人”。沒有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無論你多么不幸,總有別人和你一樣不李甚至更不幸。但人們活在自己的小小天地中,經常看不到這一點。
團體心理治療的形式,就非常適用于消除人際交往障礙及其他社會適應不良行為。治療目標在于說服人們降低社會性障礙,使他們能絲毫不受防衡機制阻抑地揭示自己核心的情感,即暴露真實的自我。在團體治療領域,歐文·亞龍是代表人物。他的很多論述和觀點都體現在他所撰寫的《團體心理治療》一書中。他組織過很多次職場人土參加的團體治療,有人會首先訴說自己在職場中遭遇過的各種不愉快經歷,特別是初入職場的新人,遭到老員工刁難,領導壓制,客戶不買賬等等,他總是因此懷疑自己的能力,人也日漸孤僻、沉悶。結果,他的一番話引起了在座其他組員的共鳴,他的遭遇也是其他人的共同遭遇。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向周圍人傾訴著壓抑在心底的痛苦。分享過后,大家都感到放松下來了:“原來不是只有我自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大家都一樣!”我們每個人都習慣于只關注自己的經歷,每當遇到困難時,常常會給自己“我怎么那么沒用”、“沒有人在乎我”、“我是最倒霉的”這樣的自我暗示。與此同時,各種焦慮、悲觀情緒也就隨之產生。有些人會及時與親人、朋友傾訴,使負面情緒得以緩解,但還是有很多人因為把一切都憋在心里而無法排解內心集聚的負面能量。團體療愈就是要幫助我們說出來,不只是說給心理療愈師聽,更是說給身邊的人聽。你會發(fā)現,在袒露內心的同時,也能幫助到其他人。在這個“自助一他助”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解放和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