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病人對錯誤認知圖式的不斷觀察,逐漸學會了如何客觀地評價自己思維,Bk稱這個過程獲得了“劃界”能力。如果病人能夠將自己的思維、判斷與現實分開,說明他的“劃界能力”存在:相反,則說明其“劃界能力”差,此時病人堅持自己的想法合乎現實,當然也聽不進醫生的解釋,治療者不應與病人過分爭辯,可以保留意見,而讓病人把錯誤認知圖式放在實際生活中去檢查,讓他自己說服自己。在治療過程中,醫生常同時布置一些家庭作業。家庭作業的內容通常包括寫治療日記,繼續反省過去的認知圖式,想象新的認知圖式。其目的在于鞏固與提高治療過程中所取得的療效。
檢驗錯誤認知圖式:要使患者改變其錯誤認知圖式,認知療法并不采取說服的方法,是采取“協同檢驗”的方法,取醫患協作把患者的錯誤認知圖式當作一種假說加以檢查。由于患者的錯誤認知圖式沒有得到證據支持或面對相反的證據,患者的錯誤認知圖式將發生改變。
古代“杯弓蛇影”的故事恰恰說明了“協同檢驗”的意義。晉朝名士樂廣的一個朋友到他家作客,飲酒時隱隱約約看到好像有一條小蛇在杯中蠕動。礙于情面,樂廣的朋友喝下了酒。誰知回家后一病數月不起。樂廣去探望時問及病因,良久,他的朋友才說出病的緣由:“上次在你家喝酒,窺見酒杯里有一條小蛇蠕動,猶豫再三,端起杯子喝了此酒,誰知此后肚子一直不舒服,總覺得那條蛇在腹中爬動,越想越怕,病至今不愈。“樂廣感到奇怪,百思不得其解?;丶液罂嗨剂季?,在客人坐過的位置上坐下,倒了杯酒,竟在杯中也見到了一條蛇的影子!猛抬頭見墻上掛著一張蛇形弓,才恍然大悟。于是,樂廣邀其朋友再次上門,請他們坐原位,面前放一酒杯。倒酒后其友爭呼又見小蛇。樂廣取下墻上的蛇形弓,問小蛇還在否?其友再看杯中已無蛇影,乃知是弓的影子,才豁然開朗,眉開眼笑,疾病不治而愈。讓患者親身體驗到其認知中存在的問題,對幫助患者改變認知的作用遠勝過一般的說服和解釋。樂廣發現了“杯弓蛇影”,但他沒有急于向他的朋友解釋說服,而是用事實對其想法進行檢驗,使對方親自體驗到其信念的錯誤,達到了豁然開朗,疾病不治而愈的結果。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協同檢驗過程對轉變認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