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講故事技術(mutual story-telling technique,MSTT)與玩偶技術相似,是由嘉德勒(Richard Gardner)于l971年發明的。和玩偶技術不同之處在于玩偶技術時玩偶不說話。治療師在傾聽故事的同時,推敲其中精神動力的意義,并選擇一兩個主題,然后用類似情景中的相同人物來創造一個他自己的故事…然而,治療師所講的故事不同于兒童所編的故事,治療師要引入健康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較成熟的適應性。
講故事被治療師用來作為讓兒童進行自由開發的溝通工具,借此可以降低兒童的阻抗,并使用隱喻來幫助處理他們生活情境中的痛苦。透過故事,常常發現兒童的內在趨力和內心沖突,兒童的情緒可以在故事中被發現,包括焦慮、內疚、愿望的實現、攻擊。故事中重復出現的主題可能就是一個主要關切或者沖突的信號。
就相互講故事技術而言,治療師明顯地用更為主動的方式與兒童互動,借著傾聽,決定哪一個角色代表兒童,然后指出故事的主題及其解決方法。講故事技術是一種可以使兒童主動表達自己思想極為有效的技巧,這種技巧其他人也可以使用,如教育工作者、精神科醫師、催眠治療師、父母親。主要是利用講故事進行教育、啟發、傳遞價值觀等。故事最好是由治療師自己發揮或編排,對此,巴克(Barker,l993)對治療師提出如下建議:①治療開始以前就要準備好故事;②放慢速度和節奏,形成自己的風格;③語氣要有抑揚頓挫,該高則高,該低則低,該強調就強調;④以幽默,輕松的方式進行:⑤密切觀察兒童的反應并隨時調整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