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分析確定患者的心理沖突并了解患者的應對方式。內容和方法:通過價值系統(tǒng)的調查,可以比較清楚地發(fā)現個體需要什么;通過應激源的調查,則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客觀環(huán)境給他提供了什么。兩者之間的不一致,就是心理沖突之所
在。需要是維持和發(fā)展個體生命及種族延續(xù)的必需條件,需要是推動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原動力,需要形成了動機,但是客觀現實并不總是能滿足個體的需要。此時個體便面臨著一種選擇,或是壓抑自己的需求以適應環(huán)境,或是改變現實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壓抑需求與改變現實同樣困難、勢均力敵,心理沖突便形成了,這屬于性質相反而強度相近的心理沖突。如果若干個需要不可同時滿足,它們性質相同,強度相近,使人難以取舍,也會形成心理沖突。還有,即使需要可以滿足,如果個體覺得滿足需要的方式有悖于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良知,而且兩種力量旗鼓相當,個體猶豫不決時,也會產生心理沖突。人的一生始終處于不斷的選擇之中,因而人常常感到焦慮和痛苦。人在成長之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一些方式,試圖調整沖突雙方的關系以減輕焦慮和痛苦。這些方式就稱為應對方式,如傾訴、發(fā)泄、壓抑、物質濫用、超脫和消遣娛樂等。不同的應對方式有不同的應對效果,不合理的應對方式是不利于心身健康的。經過心理沖突的分析,明確了沖突雙方的性質和強度。然后根據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強化一方,削弱另一方,以減輕或化解沖突。通過了解個體的應對方式,可針對其不當或不足之處予以調整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