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妄想發作是一種發作性精神障礙,又稱妄想陣發(delu prxym)。急性妄想發作多急性起病,臨床表現以一過性妄想體驗,妄想多急驟出現,并快速充分發展,成為本病主要的臨床相;妄想內容多樣,如被道害、夸大、嫉妒、被控制、宗教或神秘妄想等。妄想結構較為松散,且不持續、固定。有時可出現兩三種妄想同時存在,但其中可能有一種占優勢。在妄想的背景上可出現各種較生動的幻覺,患者感到身臨其境。
情緒的多變性亦是本病的重要癥狀之一。隨著妄想的起落,患者可表現情緒高漲或低落,或從恐懼到茫然,也可有焦慮或激越。情緒障礙可交替出現,持續時間不長,一般為兒小時或一兩天。情緒障礙與妄想相比,不占突出位置。
患者可有行為異?;虼舐暫敖?,這多與妄想及情緒變動有關。意識方面未見明顯障礙,但有時患者突然感到走入一個新的環境而呈現迷惑恍惚,此時可出現錯覺或幻覺、人格解體癥狀,并因此表現活動增多或沉默少語,過后患者有一種似夢非夢的感受。有的患者出現近記憶受損,但大腦檢查結果是陰性的。
早性行為或性犯罪等;成年后表現為工作表現差、常曠工、侵犯他人、常違法亂紀、從事非法職業、對家庭不負責任等。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1.9%,其中男性為3%,女性為1%。在精神科就診患者中,由于抽樣人群不同患病率可能在3%~30%。在物質濫用和司法環境下會更高。隨著年齡增加,反社會人格將越來越不明顯,特別到40歲之后。30歲以后有30%~40%的患者有緩解或明顯的改善。
產生反社會型人格的可能社會心理因素包括:早年喪父,喪母、雙親離異、寄養、社會環境惡劣、家庭環境差、社會制度壓制的影響以及軀體缺陷等。家庭破裂、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顧和愛護,社會偏見或歧視、接觸不良示范或榜樣,是促進反社會型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社會因素。Cadoret等(1995年)通過對家庭環境和寄養子雙親研究之后,指出遺傳具有重要作用。也有研究指出該醇礙者在腦部影像學中顯示腦發育延遲的特征。神經生化研究指出5-HT與沖動和攻擊行為有關。
在人格障礙的各種類型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雖然被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所重視,但是許多專家認為這些個體不能從治療中獲益而將其排除在治療之外,首先因為有專家認為其非為一個診斷尚未定型,其次個體缺乏治療動機,再次精神分析
點認為超我的過度弱化而難以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