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是指人們自己有意無意地對內心欲望及情感的抑制與克服。這里所說的壓抑是自我壓抑,而不是他人或社會對我們的控制。它可以是有意的、自覺自愿的,如考試前學生對自己“玩”的欲望的控制,清正廉潔的人對金錢欲望的控制。壓抑也可以是無意的、自發自然的,如從小受到父母嚴厲管制并對“性”嚴加封鎖的少年,自然會回避異性的親密接觸;饑餓的母親會不由自主地將有限的食物留給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有時我們對欲望的壓抑是必需的,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隨心所欲,完全我行我素。從社會層面上看,需要個人服從集體,需要顧全大局;從欲望本身的矛盾性看,要滿足某些欲望,就必須壓抑另外的欲望,如要滿足高級欲望,就必須壓抑低級欲望,要滿足社會性欲望,就必然要壓抑生物性欲望。
一個人過于自私自利,放縱自己的物質欲望,通常難以得到大家的敬仰;一個玩電子游戲成癮的學生,自然不會有好的學習成績,也不會得到師生的好評。人類文明需要壓抑某些欲望,正是因為理智地選擇了壓抑,文明才逐步發展起來,而野蠻被慢慢消除。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取決于個體進行自我壓抑的程度。而人類個體心理成長與文明的發展有著相似之處,是否學會了壓抑,是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初來人世時,我們不會壓抑,餓、渴、冷、熱、不舒服等用哭鬧來表達,漸漸長大,懂得了聽話、討大人喜歡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慢慢學會了克制。再后來,一些社會性的欲望逐步形成,克制玩的欲望,刻苦學習,爭取優異成績,討家長、老師喜歡,甚至獲得更多物質獎勵,或是實現遠大理想。重要的是,爭取他人好評,其本身已成為自己的一種需要,是滿足了更高一級的欲望。通過發展,不斷地壓抑自己對玩、對物質利益的欲望,就會成為自發自然的無意識習慣,這一過程會使個體形成積極健康的特質。因此,學會壓抑的過程,也就是個體成長的過程。壓抑是文明的基礎,是個體成長的必需,但過度壓抑是心理病理的根源。我們把壓抑分為有意義壓抑和破壞性壓抑兩種。有意義壓抑是一種積極的、有利于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尤其是有利于個體的社會性適應的壓抑。
對個體而言,任何一種欲望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一個欲望能被確定并遺傳下來,說明個體或社會是不可缺少的或無法消除的,如果將其徹底破壞或消滅,個體或社會必定會出現某種缺憾。但對社會而言,人類的有些欲望則帶有一定的破壞性,滿足了這種欲望就會對他人、對社會帶來損害,這時社會也會對個體作出一定的負反饋。
因此,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無論是處于自身的長遠利益,還是社會利益,都需要對這一部分欲望作出必要的壓抑,這種壓抑是有利于個體和社會的,是有意義的壓抑。然而這種壓抑是非徹底的,即個體并非將這種欲望從大腦內完全消除,而是允許其在腦內出現并以其他合理的方式去滿足。只要在行為上加以控制,不損害他人及社會的利益則均是允許的。這種既保證在行為不損害他人及社會的利益又給欲望以一定出路的壓抑是有意義的壓抑。破壞性的壓抑不僅對欲望在行為上進行約束,而且在意識范圍內也不允許這種欲望和情感出現,要求將它們完全破壞,并從心理上徹底消除。這種壓抑則是破壞性的壓抑,是心理病理的基礎之一。因為個體的欲望是客觀存在的,只能正確地認識、合理地引導、理性地克制,如果將欲望強制性的、完全的破壞消除掉,必然會產生心理病態。比較常見的破壞性壓抑有過度的情緒壓抑、過度的飲食壓抑、過度的性壓抑等,下面我們對過度的情緒壓抑進行討論。情緒具有能量性及發泄性,情緒產生積蓄能量后,如果不及時通過正常的渠道發泄出來,它必然要以異常的方式來表達,就會傷害身體。過度的情緒壓抑,必然導致心理病態。
嬰兒不知道壓抑自己的情緒,在不自覺中表達情緒與欲望,不舒適了就哭鬧。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學會了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學會了在某些時候要掩飾自己的情感,學會了通過壓抑自己的情緒、情感來迎合他人,迎合社會,保護自己,發展自己。對情緒及對欲望的適度壓抑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不可能隨心所欲,不分場合,不分對象地將自己的情緒完全發泄出來,因為有些情緒之間、情緒與情感及情緒與欲望之間是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情緒與社會要求必須統一、協調等。如在仇人面前要壓抑悲痛,在談判桌上要壓抑憤怒,別人講話時要注意傾聽,軍人要絕對服從命令,為了維護自己的社會形象要克制家庭煩惱的發泄等。但是,過度的情緒壓抑則會產生心理疾病。
有一位女士,幼時父母感情不和,經常看到他們爭吵、打罵,非常恐懼,父母還總是怒斥她“不許哭”。以后每次父母吵架時,她總是躲在外面一遍一遍地用腳踢石子。結婚后,又遇到了粗暴的丈夫,總是逆來順受,恐懼焦慮的情緒無法表達,她漸漸地出現了強迫癥狀,每天要一遍一遍地洗手、擦地、洗衣服,過度的情緒壓抑導致了心理及生理病癥。生活中,過度的情緒壓抑常見的有以下幾種表現:
(1)不敢表達相反意見。面對別人的傷害不敢反抗,對自己的權益不敢爭取或維護,對他人的要求即使自己不愿意也不善于拒絕,對上級不滿也要裝出高興的樣子等。對他們來說“忍為上”、“和為貴”,總是害怕矛盾,害怕爭吵,害怕別人說是非,害怕再受傷害或傷害別人,但結果通常事與愿違,他們感受到的傷害遠比別人要多。從心理上來講,過于在意、害怕傷害,相反對別人的言行就越敏感,就越容易感受到傷害,甚至會出現多疑,他人的無意言行也認為是針對自己的。他們感到四面楚歌,會越來越謹小慎微,不敢與人交往,有的甚至完全回避社會。盡管他們不敢表達相反的意見,千方百計回避矛盾,但他們通常時時會感到心中有火、有氣、有仇,一旦爆發,多半強烈而具有攻擊性,或傷人損物,或帶回家中發泄,或濫用暴力。
(2)不敢表達痛苦。在一般人眼里傷心是軟弱的表現,痛苦是丟人的事,似乎強者是不流淚的,社會也總是鼓勵人們崇尚“忍辱”,贊美堅強,如“男兒有淚不輕彈”, “堅強些,化悲痛為力量”,“這樣的事情說出去會沒有身份、沒有面子”等。然而,悲哀與痛苦是人類個體具備的自然情感,“誰說男兒不流淚,只是不到傷心處”。如果習慣于將傷心、悲痛壓抑在內心,其情緒長期得不到表達,就會導致各種心理病態,或轉化成種種軀體癥狀和身心疾病,如疑病癥、消化道潰瘍、冠心病、腫瘤等。有關臨床研究的報道發現,女性患癔病者較多,而男性患疑病癥者較多。其提示,男性的社會角色使得他們不善于表達痛苦,而以軀體的形式來表達。在心理治療中,如果能使來訪者沖破防御,將痛苦發泄出來,會收到很好的療效。日常生活中,有經驗的助人者在他人遭受痛苦時,多會促使對方將情緒表達出來: “哭吧,悲痛難受就哭吧,哭出來就好了。” “真不幸,我理解你。” “怎么會這樣,太讓人傷心了。” 不敢表達痛苦,壓抑這種負性情緒,對身心有極大的危害。
(3)不善于表達愛。愛他人或喜歡某一事物時,不善于或不直接表達出來,即使表達也非常隱晦,甚至作出相反的舉動,尤其是在比較強調理性、禮儀的東方文化影響下,更為明顯。受“嚴父慈母”傳統習俗的羈絆,深愛孩子的父親通常不是直接用疼愛、贊揚、欣賞的方式表達情感,相反常常用嚴厲的管教、不斷鞭策等方式,“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正是這種愛的真實寫照。現今的獨生子女們總是抱怨父母不關心他們,不理解他們,只知道指責、批評、埋怨,不是這方面不足,就是那方面有差距,他們哪知道這正是父母表達愛的獨特方式。其實哪個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成長及點滴進步,哪個父母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就是因為傳統的觀念,壓抑了他們的那份真實情感,不善于從正面把愛表達出來,無意中也增加了孩子們的心理壓力。夫妻、戀人之間表達愛慕過于正統,相互談情也不茍言愛。對他們來說“愛”是難以說出口的,認為只要心里裝著對方就行了,沒有必要送花,沒有必要把“愛”掛在嘴上。還有的夫妻一見面就爭吵,相互抱怨,分開后則又感到空虛、思念。其實他們之間的矛盾是他們情感病態的表現,只是他們沒有學會正常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罷了。同事、同學之間,對別人的優點、成績、個性等,一句“很優秀”、“值得我學習”、“我很喜歡”,既會使自己感到抒發情感的愉快,也能使對方高興,融洽相互關系。可就是不說,覺得說出來沒有必要,或會失去面子降低自己的身份,其結果是導致心理失衡。過度的情緒壓抑,以上三種較常見,還有對高興、恐懼、焦慮、思念、仇恨、孤寂等的壓抑。基本上任何情緒與情感都可以因壓抑過度而產生心理病理現象。
情緒壓抑有兩種不同的類型,其一是對情緒表達的壓抑,其二是對情緒產生的壓制。前者表現為在情緒已經產生的前提下壓制該情緒的表達,如情緒的掩飾、克制:“我要堅持,不能流淚。”“對領導不滿時,仍面帶微笑。”“我成功了,但不能太高興,否則別人該忌妒了。”后者表現為在情緒產生前或之中對該情緒有意或無意的壓抑,即不允許該情緒發生,情緒產生時開始自責。如權威崇拜者不知道可以對領導不滿,過于在意考試成績的學生不允許考試時的焦慮,強者不能在眾人面前流淚,完美主義者不允許自己對他人產生忌妒等。對情緒表達的抑制和對情緒產生的抑制是能夠相互轉化的,如總是有意克制自己不滿情緒者,漸漸會變得很少或完全沒有該情緒的產生。一般來講,情緒產生后對其表達的抑制在正常人中是常見的,也是有必要的,如前面談到的我們要理智地服從社會性需要和言行規范化等。而在情緒產生之前或之中的壓抑則大多屬于病理現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過度的情緒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