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爹娘哪個不愛孩子,關鍵是看怎樣去愛孩子,對等孩子放縱寬容的溺愛與愛、管教結合的愛是截然不同的愛,溺愛孩子者在不知不覺中也就害了孩子。
有這樣一則外國故事:一個四口之家里,有父親、繼母、前妻的生之女和繼母帶來的女兒。繼母對前妻所生之女十分嬌慣,讓她過著悠閑自在、舒適安逸的生活;而對自己所生的女兒卻嚴加管教,讓她整天在田里勞作,勞累終日,毫不憐憫。
于是,這位繼母受到了村鄰的尊敬。后來,有一位年輕英俊、聰明勇敢的王子,對繼母所生的勤勞善良、心靈手巧、聰明智慧的女兒一見鐘情;而輕蔑地拒絕了前妻所生的嬌貫,愚笨、游手好閑的女兒的求愛。
至此大家才明白了這個不同尋常的繼母的害人的用意。這則故事說明,不同的愛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繼母對前妻之女的愛,實際上是一種溺愛、寬容和放縱,表面是愛,實則害了孩子,而對自己帶來的女兒才是真心的愛,真正的愛。
我們對孩子的愛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止,要掌握好愛的分寸,做到愛而不嬌,教而有方,千萬不能溺愛孩子,嬌慣孩子。
太原心理醫生:每當看到這些無助的父母,都是忍不住感嘆:父母愛孩子,真的不能愛得太滿。
父母愛的太滿,最容易導致三種結果:
1.孩子缺少獨立
很多父母喜歡事事包辦代替,其實,包辦代替的潛臺詞是:“你沒有能力,只能由我們替你做。”
曾在網上看過一位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一直到孩子上大學,還給他收拾屋子,幫他做飯,連孩子面試找工作,也要跟著去。
這個孩子向往獨立,卻又沒有能力獨立,最后把氣全都撒在了母親身上,一家人都痛苦不堪。
這就是父母包辦最壞的后果,只要父母在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的幾率很低,最終抹殺孩子學習的過程,折斷他的翅膀,讓他不敢不愿去獨立解決問題。
2.孩子缺乏責任感
孩子最先可以培養責任感的地方,是家庭。
但是在很多大人眼中,不讓孩子干活是寵他,替孩子做事是愛他,結果孩子不懂得參與家庭的重要性,也不懂幫家里分擔一些事情。
太原圓成心理咨詢師:后臺有位媽媽吐槽自己的老公結了婚卻從來不參與家務,家里醬油瓶倒了都不扶,每天只知道躺沙發上玩游戲。
因為結婚前,公公婆婆包攬了所有的家務,結婚后,他依舊置身事外,指望著妻子打理好一切。
父母本以為是對孩子的愛,卻間接地釀成了一出悲劇:他不懂為家庭付出的責任感。
3.不懂感恩
楊占禹在《時光錄》中寫道:“親情,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純凈的感情了,除了愛與呵護,還應該有感恩。”
孩子如果不懂感恩,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中的地位太高。
因為一個人得到的東西太多,太容易,會越來越不滿足,也不懂得珍惜。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就像文章開頭那個要買手機的孩子,不僅不懂得體諒父母的不容易,相反,父母不給買,他還會覺得怨恨。
“ 我們都認為是這個世界虧欠了我們,使我們沒有能得到幸福;在我們得不到幸福時,我們就把責任怪在最靠近我們的那個人身上。"
這個最靠近的人,就是父母。
不是為孩子做得面面俱到,才是好父母,相反,事事代勞的父母,反而更殘忍。
在綜藝節目《變形記》中,有個16歲的姑娘,媽媽會幫她穿衣,甚至給她喂飯,爸爸物質上盡量滿足她,生怕她在哪兒受委屈。
這個姑娘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并且仗著家境優越,揮霍無度。父母明明很擔心女兒現在這種狀態,但還是忍不住去幫著孩子做這做那。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自己的孩子。
父母為自己的無私而感動,孩子卻要為這種溺愛買單。
好的教育,不是父母幫孩子做了多少事,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完成很多事。這樣,等到哪天,需要孩子自己面對困難與挫折,他才不至于手足無措。
太原圓成心理咨詢師:至于怎么做,很簡單,盡量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獨自承擔他的人生,少替孩子走他該走的路。
我們最愿意看到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孩子離開父母,也能過得很不錯。
現在的人孩子生的少,一家五六口人,圍著一個寶寶轉,對寶寶的所有要求,也是盡量滿足,但我想說:對孩子要有理智的愛,一定要有原則,孩子犯了錯,也請及時批評指正,畢竟還孩子小,沒有什么是非對錯觀,我們家長要做好孩子的領路人!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我們家長要做好天使的領路人,給孩子樹立好的人生是非觀,對孩子的愛要適可而止,不要一味的溺愛,家長要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要什么事情都依著孩子的想法去做,對于孩子要打破家長原則的事情,要堅決的說No。讓孩子知道不對的事情堅決不能做,如果做了要自己承擔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