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婚后心理矛盾的發生婚前,戀愛雙方為了深入了解對方,會各自讓步,因此能較快達到價值志趣的一致。婚后,生活的變化和夫妻心理的變化,則會打破原有的和諧,出現新的不平衡,導致心理矛盾的出現。表現為:
(1)對婚姻的構想與婚后現實的矛盾。
(2)對愛人的認識與其婚后表現的矛盾。
(3)婚前對對方的期望與婚后生活要求的矛盾。
(4)角色期望與角色行為的矛盾。
(5)角色期望與角色認識的矛盾。
(6)需要與對方給予滿足的可能性之間的矛盾。
(7)夫妻對家庭的期望與家庭實際狀況的矛盾。
(8)夫妻在利益方面的矛盾。⑼夫妻在價值觀、生活態度方面的矛盾。⑽夫妻在興趣愛好方面的矛盾。⑾夫妻在性格氣質方面的矛盾。⑿夫妻在生活方式及習慣方面的矛盾。⒀生活收支、家庭問題、教育子女、工作問題等方面也可能產生矛盾。
增強夫妻親和力減少離婚親和力是夫妻在共同生活中賴以維系婚姻關系的意向和動力。它是由內力、外力和調適力構成的。內力指對對方的理想、情趣、氣質、性格等內在美和對方的容貌、談吐、儀表、風度等外在美有一種傾慕的內發意向;外力指由于社會或特殊功利目的形成的維系家庭的外加意向;調適力指夫妻在經濟生活、精神生活、社交生活與性生活上的適應能力。親和力大幅度降低,便反映婚姻危險因素增長,如果降到最小程度,便會產生離婚心理。發掘人格上的相似性,強調人格缺陷的互補技術,是增強夫妻親和力和減少離婚的有效策略。第四節道德情感與愛情婚姻一、道德的概念和內涵1.道德知識道德是人們對于行為的是非、善惡標準的領會以及對于具體行為規范和執行它們的意義的理解。道德知識的掌握是道德認識形成的起點,是道德行為訓練的前提。但是道德知識的掌握,并不能立即或直接轉化為堅信的道德觀念和穩定而持久的道德行為。只有當人確信其正確性并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體驗時,道德知識才會升華為道德信念從而成為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
道德行為人在一定的道德動機的推動下表現出來的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道德動機是由道德認識和道德感所構成;道德信念是道德動機的高級形式,它是自覺和自律的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故道德行為方式是道德認識和道德感的外部標志和具體表現,是實現道德信念的手段。人的道德認識——情感、道德信念、道德動機是道德行為的調節機制,當個體面臨一定的道德情境時,這一調節機制便被誘發而轉入積極狀態,進而會激起一定的道德行為。經常性、一貫性、堅定性的道德行為,不僅因其達到鞏固化和自動化的程度,使其形成一定的道德行為習慣;而且因其具有深化道德認識、豐富道德情感、強化道德信念的作用,因此成為優化道德品質的關鍵因素。所以,道德行為的訓練是品德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道德情感一種與人的道德觀念相伴隨的社會性情感,是一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準則或道德觀念 去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所引起的一種內心體驗,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引起的一種內心體驗。一般來說,凡是與個人的道德觀念或道德需要相符合的行為,會引起肯定性的道德情感。否則就會引起否定性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可以從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進行分類。按內容來分,道德情感有是非感、自尊感、責任感、義務感、事業感、友誼感、榮譽感、集體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等等。從形式上考察,道德情感可區分為三類:(1)直覺道德感,是由某種道德情境直接引起的、對有關的道德準則的自覺意識較低的情感體驗。它的發生雖然是突然的,對道德行為卻有迅速的定向作用。(2)想象性道德感,是由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象所引起的情感體驗,由于具體的道德形象往往是生動、直觀地體現出社會的道德準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鳴,產生較為深切而持久的內心體驗,會成為激起道德行為的強大動力。(3)倫理性道德感,是一種伴隨道德理論思維的、可清晰地意識到的概括性的道德觀念或道德規范的情感體驗。這是一種概括、深沉、穩定、持久的道德情感。
道德評價依據一定的道德準則,通過道德推理,對一定的道德事件或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作出的判斷,所以又稱為“道德判斷”。人們通過道德評價,可以加深對道德準則及其意義的理解,提高對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增強道德情感的體驗,因而會促進道德信念的形成和發展。 5.道德信念一種伴隨著道德情感的堅定的道德觀念。它的特點是:
(1)堅信道德觀念所反映的社會道德準則及其意義的正確性。
(2)確認遵循道德行為準則的必要性。
(3)道德觀念的實現與否,會相應地引起積極的或消極的情緒體驗。
(4)對道德行為的發生具有強大的動力作用,并賦予道德行為高度的自覺性和自律性。